EN
新闻中心 > 行业新闻

小厂早报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要基础材料在国内实现量产;智能快递车亮相首届数贸会,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覆盖8大场景...

2022-12-16

 

 

早安呀,朋友们!欢迎收看今天的小厂早报。

本栏目将在每天早晨和大家分享有关科创新势力、品牌看中国、设计驱动力、经济趣观察、消费新风尚等方面最新鲜的资讯,让各位读者以最短的时间了解最丰富的内容,用满满干货伴你度过一个美好的早晨!

 

 

 

本期要点

1.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要基础材料,已经在国内实现量产

2.机构称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Q3营收55.8亿美元,首次超过NAND闪存业务

3.限制库存,裁员不断,市值暴跌的亚马逊被围剿

4.智能快递车亮相首届数贸会,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覆盖8大场景

5. 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将物体表面变为电源

 

 

 

 

 

第三代半导体产业重要基础材料

已经在国内实现量产

碳化硅是第三代半导体产业发展重要的基础材料。碳化硅器件以其优异的耐高压、耐高频、耐高温、低损耗等性能,能够有效满足电力电子系统、微波射频系统的高效率、小型化和轻量化要求,在新能源汽车、光伏发电、轨道交通、智能电网等领域具有明显优势。

“导电型的碳化硅衬底目前应用前景比较好的是电动汽车领域。例如国际知名的电动汽车品牌就使用了碳化硅器件模块。在充电方面,由于碳化硅的耐高压特性,电动汽车可以实现800V的快充效果。”河北同光半导体股份有限公司科技项目经理马林说。

马林所在的同光股份2012年成立于保定国家高新区,在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核心技术领域技术积累深厚。企业专业从事碳化硅单晶衬底的研发、制备和销售,是河北省规模最大,也是国内率先实现第三代半导体材料碳化硅单晶衬底量产的高科技企业之一,先后承担了国家“863”计划、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技术改造工程等重大专项,承担河北省级研究课题10余项,形成了科学完善的科研创新体系。

同光股份与北京的中科院半导体所深度合作,引进了李树深、夏建白、郑厚植三名院士及团队,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早在2013年,企业就在李树深院士的推动下,与中科院半导体所联合搭建了碳化硅单晶材料与应用研究联合实验室。2016年,由李树深院士领衔的碳化硅单晶研发创新团队作为高层次创新团队受到河北省委省政府表彰。

“在企业十年发展历程中,李树深等几位院士从多方面给了我们巨大的支持。中科院半导体所雄厚的技术实力,对我们的成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马林说。

碳化硅单晶衬底材料是如何生产出来的?在同光股份,高纯碳粉、硅粉在晶体生长炉内合成,生长出直径4/6英寸、厚度25毫米左右的圆柱形碳化硅晶体,经过多线切割、双面研磨、CMP抛光等多道工序,最终制备成符合客户应用要求的碳化硅单晶衬底。

产业链下游企业,在衬底材料的基础上,经过外延生长、电路设计、器件封装等步骤,最终制备出半导体器件,并应用到实际场景中。

目前,同光股份拥有碳化硅单晶生长炉500余台,已搭建起国际先进、完整的碳化硅衬底生产线,生产能力达到每年5万片。企业产品涵盖直径4英寸、6英寸高纯半绝缘型和导电型碳化硅单晶衬底,经下游客户验证,产品质量可媲美国际先进水平。

企业还与中电科下属研究所合作,将碳化硅单晶衬底成功应用在我国5G基站建设中,打破国际壁垒,破解了“卡脖子”难题,推动国家芯片关键材料的自主可控。

导电型的碳化硅衬底的应用,可使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同光股份的另一款优势产品正是应用于5G基站建设的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5G网络为什么快?因为它的带宽高、频率高,但这也使原有的硅器件无法满足5G基站的需求。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具有耐高频、耐高压的特性,能很好地满足5G基站的适应需求。”马林介绍,半绝缘型碳化硅衬底广泛运用于多个重要的前沿技术领域,因而具有非常良好的市场价值。

今年年初,同光股份与中科院半导体所确立了新的合作科研项目,为企业进一步降本增效提供保障。(今日头条)

 

 

 
 

机构称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Q3营收55.8亿美元 首次超过NAND闪存业务

12月14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7nm及5nm制程工艺量产时间稍晚、3nm制程工艺率先量产的三星电子,是台积电在晶圆代工领域最大的竞争对手,虽然两者在市场份额方面相距甚远,但三星电子对晶圆代工业务越来越重视。

而外媒最新根据研究机构和证券公司分析师的报告称,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的营收,在今年三季度达到了55.84亿美元,高于NAND闪存43亿美元的销售额。

外媒在报道中表示,今年三季度是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的营收,首次超过他们NAND闪存业务的营收。

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的营收在三季度首次超过NAND闪存业务,首先是得益于他们这一业务的发展。与人工智能和5G通讯相关的定制化芯片需求增加,推动了他们代工业务的发展;客户增加、先进制程工艺良品率的改善和成熟制程工艺竞争力的提升,也是他们代工业务获得发展的重要因素。

三星电子晶圆代工业务的营收在三季度超过NAND闪存,也有NAND闪存业务遭遇挫折的因素。由于PC和智能手机需求下滑,NAND闪存的需求与价格双双下滑,其中NAND闪存的合约价格较去年年底下滑13.9%。(新浪科技)

 

 

 

 

限制库存,裁员不断

市值暴跌的亚马逊被围剿

作为全球最早开始做电子商务的企业之一,亚马逊常年被人们关注,是国内卖家最青睐的平台之一。

不过,近两年卖家在亚马逊平台的经营越来越难。

公开信息显示,10月底卖家准备开启旺季销售时,就有多位卖家发现亚马逊砍库容,很多商家的补货页面飙红,开启旺季销售的11月份,亚马逊的库容调整也一直在继续,很多卖家需要补货时无法操作。

近期,亚马逊对库容的限制依旧在继续,大批卖家库容缩水,亮起红灯。仓储限制以立方米为单位,表示卖家可以储存在亚马逊运营中心的库存总量。如果库存绩效指标分数高于400,则在补货限制之外没有额外的仓储限制。

从积极角度来看,亚马逊对库容的限制提高了对卖家管理库存效率和成效方面的要求,卖家在面对旺季备货、库存清理等操作时均需作出合适的选择。

但从公开信息来看,亚马逊去年因虚假评论等原因封杀中国卖家,前几天对大批卖家实行品牌移除,如今又持续限制库存,卖家确实越来越不好过。

另外,从外媒新闻来看,亚马逊员工们也不太好过。

此前,关于亚马逊计划裁员10000余人的消息已经出现一段时间,而最新消息将裁员人数增加了一倍,约占公司员工总数的6%。

据IDG旗下Computerworld消息显示,亚马逊计划在未来几个月内在全公司范围内裁员20000人,其中包括配送中心员工、技术人员和企业高管。消息人士透露,此次裁员涉及亚马逊员工的等级从1级到7级,中高层员工也难以幸免。

此外,亚马逊甚至还通过推迟应届生入职、收回offer等方式控制企业员工数量。

对卖家限制库容、不断裁员,亚马逊无疑是为了削减成本,而这与其近年的处境有关。

据雪球网数据显示,亚马逊去年11月份达到188.1美元/股的价格,而如今每股股票价格仅为90.55美元,整体市值下降一半有余。

从财务数据来看,今年前三个季度,亚马逊分别获得净利润-38.44亿美元、-20.28亿美元、28.72亿美元,三季度才扭亏为盈,但仍低于2020、2021年同期收入水平。

受疫情红利影响,亚马逊曾高速扩张,员工人数从2019年底的80万,上涨到2021年底的160万,此外还大建仓库等基础设施。

而在疫情红利退去后,亚马逊只能通过大量裁员、限制库容、上涨仓储费用等措施降低成本压力。

不过,市场竞争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在亚马逊调整自身电商业务时,竞争对手正从四面八方围剿而来。

根据广告技术公司Captify数据显示,今年“黑五”,此前一直保持搜索热度首位的亚马逊降到了第四位,沃尔玛折扣的线上搜索量同比提升了386%,成为搜索热度最高的“黑五”零售商,塔吉特、科尔士分列二、三位。

此外,独立站平台Shopify、跨境电商巨头SHEIN、拼多多海外版TEMU等平台,均有着冲击传统电商平台亚马逊的力量。

变阵中的亚马逊,正在经受考验。(今日头条)

 

 

 

 

智能快递车亮相首届数贸会

京东物流无人配送覆盖8大场景

12月11日,首届全球数字贸易博览会(以下简称“数贸会”)在杭州正式开幕。作为目前经国家批准的国内唯一以数字贸易为主题的国家级国际性展会,以及中国(浙江)自贸试验区扩区后国家赋予的重要战略平台,首届数贸会以“数字贸易 商通全球”为主题,吸引了全球数百家头部企业参加。

京东物流搭建展台,集中展示了软件、硬件、系统集成的“三位一体”供应链技术实力,其中可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外观极具科技感的智能快递车尤其受关注,成为众多参会者的“打卡地”。

目前,京东物流创新与实践并重,打造规模应用的物流机器人,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并进一步夯实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数据底盘技术,帮助物流行业打通链条、实现协同。

京东物流自2016年起就开始致力于智能快递车的研发和应用,也是首家将自动驾驶应用到物流配送实际场景中的企业。智能快递车最大可载重200公斤,可续航100公里,集成了高精度定位、融合感知、行为预测、仿真、智能网联等10大核心技术,可以实现L4级别自动驾驶。后台可时时掌握车辆状态,关键时刻对车辆进行有效干预,全面提升了安全性及使用效率;结合人工智能算法和大数据技术,车辆对低矮障碍物的识别能力大大提升,有效提高了自动驾驶的智能水平。

在无人配送领域,截至目前,京东物流在全国30座城市已经投入运营超700台无人车。600台智能快递车和超100台室内配送机器人的投用,为消费者提供“最后一公里”和“最后100米”末端配送服务,不仅覆盖社区、商圈的快递配送,还跟山姆、七鲜等多个商超配送系统打通,提供超市订单无人即时配送服务。

据悉,京东物流无人配送已经实现了对城市社区、商业园区、办公楼宇、公寓住宅、酒店、校园、商超、门店等8大场景的覆盖,满足消费者的多元需求。今年也最新推出智能零售车,不仅同样具备L4级别的自动驾驶能力,还搭载了冷藏零售柜系统,可以在规划区域内移动售卖饮料或零食,缓解人员密集区的零售服务压力。在北京首钢园区,京东物流智能零售车已经“正式上岗”,随见随停,方便快捷,深受游客的喜爱。

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给企业供应链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现如今,各大物流企业都在积极布局一体化供应链,抢占下一个十年的物流产业技术高地。京东物流持续布局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一体化供应链物流服务能力和“三位一体”供应链物流技术优势,围绕天狼、地狼、与图、分播墙、智能快递车等核心软硬件产品形成智能物流矩阵,覆盖仓储、分拣、运输、配送各个关键环节,全面助力行业客户降本增效。

(今日头条)

 

 

 

 

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将物体表面变为电源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MIT)工程师在最新一期《小方法》杂志上刊发论文称,他们开发出一款超轻太阳能电池,可快速方便地将任何表面变为电源。这款比人头发丝还纤薄的太阳能电池黏附于一块织物上,重量仅为传统太阳能电池板的百分之一,但每千克的发电量是其18倍,可集成在船帆、救灾帐篷和防水布、无人机的机翼及各种建筑物表面。

为生产太阳能电池,MIT有机和纳米结构电子实验室团队使用了电子墨水形式的纳米材料。在纳米洁净室内,他们使用挤出式涂布机将纳米电子材料层沉积到3微米厚的基底上,随后使用丝网印刷术,印制出电极并完成太阳能模块,接着将厚度约为15微米的印刷模块从塑料基板上剥离,形成一种超轻太阳能装置模块。

但这种纤薄而独立式的太阳能模块很难处理,且很容易撕裂,因此难以部署。为此,研究团队需要找到一种轻质、柔韧的基材,将太阳能电池黏附在其上,最终他们找到了每平方米仅重13克的复合材料“大力马”(Dyneema)。通过添加一层只有几微米厚的固化胶,他们将太阳能组件黏附在“大力马”上,最终形成超轻且坚固的太阳能结构。

测试结果显示,独立式太阳能电池每千克可产生730瓦的功率,如果将其黏附在高强度“大力马”织物上,每千克约产生370瓦的功率,是传统太阳能电池的18倍。而且,即使将该织物太阳能电池卷起、展开500多次后,仍保持90%以上的初始发电能力。这种电池生产方法可以扩展,生产出面积更大的柔性电池。

不过,研究人员强调,虽然他们的太阳能电池比传统电池更轻、更柔韧,但制造电池的碳基有机材料会与空气中的水分和氧气相互作用,可能降低电池的性能,因此需要包裹另一种材料来保护电池不受环境影响,他们目前正在开发超薄封装解决方案。(今日头条)

 

 

感谢您收看今天的小厂早报

祝您度过愉快的一天

明天早上同一时间,我们不见不散

 

 
 

扫码进群领福利

Hi!要不来了解一下我们的其他公众号

 
 
 

 

 

 

更多新闻

CTIS合作伙伴丨@所有绿色创业者,2024YGT大赛呼唤你的参与!

2024-04-17

阅读更多

C Trend丨本周最新行业资讯集合请查收!

2024-04-09

阅读更多

聚焦消费电子赛道丨环球资源2月询盘top产品

2024-04-02

阅读更多

盘点两会上的AI议题:雷军提AI纳入义务教育,多代表谈AI监管

2024-03-14

阅读更多
版权所有:环球资源会展(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