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新闻中心 > 展商新闻

展商故事 | 灵犀微光:AR光波导量产突围之路

2021-04-09

 

 

作者:太阳  | 世界经理人原创文章
原文标题:灵犀微光:AR光波导量产突围之路99

 

在实现量产的过程中,团队不仅要了解传统工艺,除此以外,还要在传统工艺上去研究新的方法。

 

比VR(虚拟现实)体验更真实、更科幻的AR(增强现实)体验,即将走进大众的现实生活。
 
这几年,VR作为游戏设备在游乐场和商场中已被消费者所广泛体验,而AR掣肘于当前技术发展仍鲜有消费端场景落地。人们对AR的印象,更多停留在2012年谷歌推出的AR智能眼镜。9年过去,商业领域对AR的热情始终未减。其产业在技术的完善下不断发展,面向消费端的产品也将呼之欲出。不久前,苹果CEO库克就公开表示,“AR将会是下一个划时代产品,它将席卷我们的一生,苹果将投入更多(精力)在AR上”。
 
大众视野外,这一领域不乏企业布局:国外科技巨头如微软、谷歌已推出迭代产品;国内传统厂商华为、小米、OPPO也均有涉猎;一些科技公司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如美国的Magic Leap、以色列公司Lumus;国内也有不少新创公司抢跑入局。
 
据了解,微软、Lumus、灵犀微光是全球范围内为数不多的几家光波导技术实现者。其中,作为国内自主研发光波导技术的公司,2014年成立的灵犀微光是一家为消费级AR提供核心显示技术的公司。其专注于AR底层技术,聚焦AR设备瓶颈技术——光学显示,主攻核心器件光学引擎,目前已为多个知名品牌提供核心技术。
 
“灵犀微光的定位是做AR行业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致力于成为AR产业链的龙头。”灵犀微光创始人、CEO郑昱对世界经理人说道。

郑昱
灵犀微光创始人、CEO

技术落地抢跑赛

 

 

 
消费端场景中,光波导是AR显示技术的基础和核心,它能让AR眼镜做到小体积和大视角同时兼备,极大提升用户体验。然而,由于工艺复杂,能够实现量产的光波导模组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屈指可数。“光波导的量产,国内外厂商都解决不了,这是一个世界级的难题。”郑昱说道。
 
早在2016年,灵犀微光便攻克种种技术关卡,研发出媲美巨头的AR产品。样机一经展示,引来众多客户关注,多批量订单随之而来。然而,受制于量产困难,灵犀微光的产品一时供不应求。
 
“当时的灵犀微光只能做小规模试产,所以我们便开始寻找国内外的代工厂商,尤其是光玻璃加工厂商,”郑昱表示,“但是,厂商们普遍认为这个事情难度较大,没办法做到。
 
为了解决这一棘手难题,郑昱决定自建产线,突破这一关键环节。经过艰难的工艺突破与产线调试后,灵犀最终突破了光波导量产的困境。郑昱总结,在实现量产的过程中,团队不仅要了解传统工艺,除此以外,还要在传统工艺上去研究新的方法——能够平衡到不同工艺细节上衔接的良率缺陷的整体策略。“我觉得这是两个重要的思路,我们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使用这种思路去优化整个量产体系。原来在传统加工厂很难实现的工艺,我们却得以突破,就是因为这样的思路。”
 
郑昱举例道,比如在光波导的校准上,传统的方法是用仪器去单个校准。然而,单个校准的精度不能对总体的精度有很好的校准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难题,灵犀微光采取了新的算法来平衡单个的校准精度。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就可以把整体的校准精度的良率提升,但同时又不需要对单个精度提出更高要求。”郑昱表示,“我们在量产中实际使用的方法能不能提高整体的良率,这是非常关键的指标。
 
目前,灵犀微光已拥有一条十万级产能的光波导模组产线,实现了低成本量产光波导AR镜片,并在研发、工艺、量产上构筑了多重竞争壁垒。未来,灵犀微光还将完成产能扩建,计划在2021年实现量产30万片,为即将爆发的消费AR眼镜市场做准备。
 
“我觉得,成本控制最重要的就是在选择工艺方法时的支出,要考虑到在上100万片、1000万片的批量以后,其工艺方法整体带来的成本是否有很大的下降空间。这是我觉得要重点考虑的。我们的优势在于,我们在很早之前就考虑到把成本控制的方法引入到整个工艺方法当中来,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效果好,而忽略了后期量产可能带来的成本上升。”郑昱表示。
 

“技术+工程”的碰撞

 

 

 

从基因来看,灵犀微光是一家重技术的公司,创业起步阶段,郑昱和联合创始人,包括团队核心骨干,皆为国内外知名光学顶尖高校毕业,团队具备极强的基础知识和理论功底。
 
而在产品落地的过程中,灵犀微光开始逐渐扩充团队,融入“传统”元素——从原先单一聚焦技术提升,逐渐过渡成长为注重“技术+工程”两条腿走路。“工艺工程师这支队伍都是在业内有10年以上丰富经验的光学工艺工程师,他们拥有丰富的光源产品加工实战的经验和项目经验。”郑昱介绍。
 
然而,要结合两拨团队的优势并非易事。让郑裕苦恼的是,如何把具有高学历背景、理论技术很强的团队,和一只打过“硬仗”、拥有十多年产线经验的工艺工程师队伍有效整合到一起协同合作?
 
郑昱表示:“让工程师实际到产业上去操作产线设备,深入产线了解到底为什么有的设计在产业上无法实现,有的设计却很容易实现;第二,我们会对工艺工程师进行基础理论的培训,比如光学最基本的衍生光学、几何光学的培训,让他们能够逐渐理解为什么光学设计人员会设计这样的产品,设计这样的指标。即使在技术上、实践上会有一定难度,尤其在工艺实践上有一定难度,理解了这种实现的工艺参数的必要性以后,他们做起来会更加有底气,从而突破工艺上的瓶颈。
 
随着AR技术和工艺的日趋成熟,消费级市场即将迎来爆发。据IDC预计,2018年VR/AR头盔销量猛增至1240万部,未来5年的销量年平均增长率将达到52.5%,2022年的销量将达到6890万部。
 
“下一步的战略规划,我觉得未来3-5年,我们会深入到B端市场,尤其是像军工、安防、医疗系统以及我们国家很多与科技高度相关的垂直类行业,给他们提供相应的AR解决方案和技术支撑,并达到占70-80%的市场份额;在消费级市场,我们会推进我们的量产能力,推进我们的工艺能力和产品的技术参数,使得消费级产品能有更好、更轻巧的模组。但消费级现在还没有起来,所以我们更多是跟大厂保持合作,而且推进技术方向使得它进一步能推向消费者。预测未来三年内,大厂会发布相关的第一代消费级AR眼镜产品,我们会紧跟这些厂商的技术方向,为他们提供技术支持,体现我们的技术实力。”郑昱表示。
 
 

 

本文作者/太阳

世界经理人媒体原创工作室成员。

联系请加微信或邮箱:zyingying@globalsources.com 欢迎交流。

 


本文版权归世界经理人所有
(www.ceconline.com)

更多新闻

C Hub丨全球TV代工行业龙头——兆驰股份

2023-12-29

阅读更多

代参展服务|CTIS携AI设备现身S创

2023-12-22

阅读更多

展商风采丨 “蓝海”中的行业黑马——约肯水下无人机

2023-10-20

阅读更多

心识宇宙-迎浪而上的AGI创业公司

2023-09-28

阅读更多
版权所有:环球资源会展(上海)有限公司